首页 > 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更新时间:2019-06-17 20:44:45  点击数:96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根据弗雷德·哈利迪(Fred Halliday)与布莱恩·施密特(Brian C.Schmidt)的研究,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内部辩论变化和辩论本身;二是社会科学领域其他学科新理念的影响;三是世界发展变化的影响。(68)学者之间的辩论本身是影响学科演进的重要因素。辩论过程不仅产生知识,同时也形成主导话语,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实践。因此,理清关于中国学派的主导话语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和实践渊源。笔者对所收集的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方面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找出了最主要话语。

  第一,中国传统与文化是进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资源。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悠远的文化传统给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营养,必须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实际改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创造自己的研究话语,推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尤其是推动“研究理论的理论”。(69)具体而言,第一个方面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使中国审视世界和国际事务的视角与西方国家不同。例如,俞正梁指出,要把构建全球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追求的最高目标,用和谐原则来化解矛盾、对立和冲突,利用“中”“和”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运用好中庸之道,具体化为全球共治,和而不同,和必中节。(70)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一些学者强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缺少思想,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受修昔底德、霍布斯、康德、洛克、格劳秀斯、罗素等人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理念也对创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影响。同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历史,尤其是17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和哲学史。(71)中国需要传承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遗产。中国学派要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彰显本土文化意识。世界哲学、世界观以及道德差异一起塑造了不同的世界观。中国在这些方面都与西方国家不同。第三个方面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这些将影响理论的构建过程。长期以来的生长环境、历史记忆和成长经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是以潜意识的方式。例如,西方观念中的敌我二分、西方重视差异、中国重视共性和共享概念等。(72)第四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73)如“天下”“天系”“王道”。不少学者强调要发掘东方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传统,超越西方主义经验论,强调“中国本体论”。(74)第五个方面是中国的传统实践。中国崇尚独立,反对侵略和战争;热爱和平,提倡中庸,厌恶极端,追求大同盛世等。(75)这样的实践也对发展中国学派产生了影响。

  第二,中国的国际实践为建构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源。许多学者认为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必须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的国际实践。(76)一是总结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特色问题和主要问题。中国的历史事实至少可以作为一部分经验基础,当然中国经验不是唯一经验。(77)二是中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理念和思想。它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的集体国际思想,如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重视国际合作,强调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的结合,始终坚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既强调国家利益,也强调人类的所有利益,为国际社会做出中国贡献。(78)

  第三,重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位学者认为建立中国学派需要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谱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其优点与局限,而全面解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其进行双重阅读。(79)在学习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自己的哲学传统、社会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提出反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论命题或是核心概念。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不仅仅满足西方的理论标准,同时也把中国理念和实践融入“主流”理论,使理论更具普遍意义。总结中国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国际体系的实践,必然要以相应的中国理论来指导,(80)而提炼过程本身也有助于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第四,发展学派的关键一步是发现核心问题,提出核心概念,形成相互关联和理论逻辑。学者们认为建立学派始于理论,而理论始于核心问题和问题意识。理论定然生成于特定的问题意识。秦亚青指出,中国国际关系要想产生重要的理论学派,建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81)他认为上升大国的和平社会化,大国如何融入国际社会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际问题和知识问题。2006年,他论述“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时,认为建立理论学派要有核心理论问题,之后要有可证伪的因果关系。(82)在如何提出核心概念方面,创造新概念、对既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及跨学科引进概念被认为是三种重要路径。把中国概念引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有两类概念可以选择:一是把表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经验的概念引入,如朝贡体系;二是表示中国思想家和家理念、思想和学说的概念,如关系、王道、霸道等。(83)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正确的范式来进行理论创新,如世界秩序范式、世界格局范式等。中国学者可以以世界秩序、世界格局等为基石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话语之外,中国在官方层面也一直号召加强理论创新。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线年被认为是中国提升国际线月,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善中国的软实力和中国的话语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86)2013年9月,中国政府号召要加强中国的宣传能力,改进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这也是从政府层面首次聚焦线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强调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87)这也要求中国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意识。国际关系也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国际实践密切相关。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广为世界接受的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人们经常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中国外交,基于西方经验的一些概念也经常被用来解释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用“修昔底德陷阱”来分析中美关系,用“马歇尔计划”来类比“一带一路”倡议,经常引起误解和错误认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从政府层面一直强调和鼓励发展中国理论的一个原因。对于外交理论,2016年中国外交部在《求是》杂志发文,提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国外交理论的基本框架。(88)这些也为学者们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理论提供了有益的社会话语环境。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